心脏的构成:
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纤维性器官,形似倒置的、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周围裹以心包,斜位于胸腔中纵隔内。心脏约2/3位于正中线的左侧,1/3位于正中线的右侧,前方对向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平对第5-8胸椎;两侧与胸膜腔和肺相邻;上方连接出入心的大血管;下方邻膈。心脏的长轴自右肩斜向左肋下区,与身体正中线成45°角。心脏底部被出入心脏的大血管根部和心包折返缘所固定,心室部分则较活动。心脏有时可呈反位,成为右位心,常同时伴有腹腔内脏器官的反位。
冠状动脉是将血液供给心肌的血管,它从主动脉的根部发出有左、右两支,左侧一支发出后经约1厘米长的一段(称为左主干)后分为两支,连同右侧的一支,这3支冠状动脉先分布在心脏的表面,然后再发出分支进入心肌,把血液从主动脉带到心肌。
冠状动脉在心脏表面分布的形态像古代欧洲帝王戴的皇冠,因此被称为冠状动脉。
一问:冠状动脉的管壁构成是什么样的?
在各种动脉中冠状动脉是较小的动脉,属于肌性动脉。它们的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3层结构组成。内膜有单层内皮细胞和内皮下层,后者为薄层结缔组织,含有胶原纤维、基质和少量平滑肌细胞。中膜有10~40层平滑肌细胞,被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糖蛋白所环绕。外膜主要有胶原和糖蛋白还有少量的成纤维细胞和柱细胞。此外,内膜和中膜之间有内弹力板,中膜和外膜之间有外弹力板把它们所隔开。
正常的动脉血管壁柔软、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血液在其中流动很通畅。但是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原因可以造成血液中的胆固醇等一些有害物质慢慢堆积在血管内壁,逐渐扩大融合成片,并向血管腔凸出,形成了斑块。这些斑块使血管壁变厚;变脆、僵硬、毛糙,弹性降低,血管变得狭窄或被堵塞。因为堆积在血管内壁的斑块形态像黄色的酱粥一样,医学上将血管的这种变化就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如果是冠状动脉发生了动脉粥样化就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二问:冠状动脉为什么容易发生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容易发生粥样硬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该处与主动脉的交角几乎呈直角,其近端及主要分支的近端受到的血流冲击力大,容易受到损伤;二是该处动脉内膜和部分中膜由管腔直接供给血液,血中的氧和营养物质直接透入内膜和中膜,因而脂质也易于透入。
在正常情况下,动脉内膜非常光滑,保证血液能在动脉中畅通地流动。但当它的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在脂肪物质代谢同时发生异常时,血液中的脂肪物质就被巨噬细胞带到并且沉积于内膜下,并随年龄增长,逐渐形成脂肪条纹。
随着病变进展,内膜下沉积的脂肪物质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脂质池(或称脂质核心),同时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内膜纤维组织增生,共同就形成斑块。
斑块肉眼看上去像粥一样,所以称为粥样斑块。纤维组织盖在斑块表面称为纤维帽。如果纤维帽较厚,而脂质池较小,这种粥样斑块是稳定的;如果纤维帽较薄或有钙化,而脂质池较大,这种粥样斑块就不稳定了,它容易糜烂或破裂,使血液进入斑块与脂质等接触,形成血栓。
换句话说,不稳定斑块就像“薄皮大馅”的饺子,很容易破,因此容易形成血栓。稳定斑块就像“皮厚馅小”的饺子,不容易破裂,因而不容易形成血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性相对较小。紧急、严重的心血管病中有80%-90%都是由“薄皮大馅”型斑块引起的,而在全部粥样硬化斑块中,“薄皮大馅”型的斑块仅占10%-20%。
斑块凸入血管腔使管腔狭窄,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原有的弹性,能够通过的血流量减少,引起心肌缺血就可发生心绞痛。不稳定斑块容易糜烂或破裂,使血液进入斑块与脂质等接触,形成血栓。血栓使血管腔进一步缩小,甚至完全堵塞,血液不能通过,心肌没有血液供应就会坏死,这就是心肌梗死。
具有不稳定斑块的冠心病病人更容易发生紧急发作的冠心病。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斑块在破裂前没有任何征兆,病人发病前也没有任何感觉。
三问:哪些因素会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是缓慢的,有许多因素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目前公认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吸烟(现吸烟>10支/日)、高血压、高血脂、重度肥胖(超重>30%)、糖尿